当前位置:
首页 > 历史 > 中国历史上真正“三不朽”人物——王阳明

中国历史上真正“三不朽”人物——王阳明

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,悬挂着一块“真三不朽”的匾额。另有一副楹联为:“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,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”,“真三不朽”成了王阳明一生成就的标签。

所谓“三不朽”,出自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,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胜豹认为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虽久不废,此之谓三不朽。”意思是说,一个人如果能同时做到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而且能“虽久不废”,就是 “三不朽”,一定能流芳百世的。而唐人孔颖达在古籍《春秋左传正义》中对德、功、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:“立德谓创制垂法,博施济众”,“立功谓拯厄除难,功济于时”,“立言谓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”。在后人对“三不朽”的解读中,“立德”系指道德操守而言,“立功”乃指事功业绩,而“立言”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,著书立说,传于后世。

在后人眼里,王阳明就是能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这三方面做到极致的人。

① 立德

主要表现在他的政治品德上。作为一名政治家,王阳明的一生忠君爱国,面对权贵刚直不阿,同时为官保持清正廉洁,展现出了一个文人士大夫良好的气节和操守。同时王阳明也是个至孝之人,无论是对父亲王华,还是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祖母,王阳明都是极尽孝道,堪称践行孝道之楷模。

② 立功

王阳明一生的事功,被誉为“三百年事功第一”。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,是军事上的“三征”,即征南赣、征宁王、征思田,真可谓“终明之世,文臣用兵制胜,未有如守仁者也。”而在基层治理上,无论是治庐陵、巡抚南赣及总督两广,王阳明始终坚持“亲民”理念,平匪乱,轻赋税,设新县,举乡约,立社学,兴教化,美风俗,有效去除百姓“心中贼”,促进了辖地民风的转变,实现了当地的长治久安,王阳明也因此被后人称为“治世之能臣”。

③ 立言

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,其创立的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,后传至日本、朝鲜、东南亚,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他提出的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等核心思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,至今仍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。也是基于他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做出的重大贡献,后世将王阳明与孔子、孟子、朱熹并称为“孔、孟、朱、王”,被誉为“治学之儒者”。

而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,能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方面做到如此极致的,或许也只有王阳明一人!

学术界有一种说法,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“三不朽”的,只有“两个半”人,即孔子和王阳明各一,半个就是清代晚期的曾国藩。

说曾国藩只做到半个“三不朽”,几无异议。在立功上,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,为大清挽狂澜于既倒。同时积极推动洋务运动,努力中兴大业。在立德上,曾国藩以儒家为宗,每日修身养性,砥砺自律,戒骄慎独。而曾国藩缺的是“立言”,虽有《曾文正公文集》,但俱是前人思想的综合,无独立观点的开创。

然而说孔子做到了“三不朽”,后世是有争议的,其中最主要的争议在于是否具备“立功”上。孔子提出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宣讲规范人伦道德,自己以身作则,是为“立德”。孔子开创以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,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,其思想学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,是为“立言”。但“立功”呢?毕生最大的“官”是鲁国的小司空,且不受国君的待见,空有一腔热血抱负,却无用武之地,其功绩何来呢?

所以,中国历史上能真正做到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“三不朽”且无争议的,唯王阳明一人也!说王阳明“真三不朽”,是名符其实、绝无半点水分的。

备注:文中图片来自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