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 > 国学 > 古代交际的自贱与互捧

古代交际的自贱与互捧

文言文比较适合于交际,它有一套交际套语,这是现代汉语所匮乏的。先秦时代的知识分子大都自信满满,不为五斗米折腰,不卑不亢,这从先秦诸子的言谈中就可以体会到,但是先秦时代的雅言是属于贵族阶层的,它非常注重交际的策略,措辞典雅优美,又留意人的普遍心理需求,说话时特别低调,主要表现在自贱和互捧两方面。古人的自贱,不是人格的自贱,而是自谦的表现,卑己以尊人,因为每个人都喜欢被捧的感觉,所以就设计一套专门互捧的语言,自贱也是为了捧对方,如“小”(小女)、“拙”(拙见、拙荆:自己的妻子)、“鄙”(鄙见)、“寒”(寒舍)、“愚”(愚见)、“浅”(浅见),贱(贱息,贱妾)等都是指自己或自己家人的,属于谦词。称呼对方,则启用互捧模式,常用敬词有“贵”(如贵校、贵公司)、“大”(如大作,用于称对方的作品),“高”(如高见)、“尊”(如尊姓大名)、“拜”(如拜托)、“赐”(如赐教,请别人指教)、“雅正”(如雅正,请对方指正)、“惠”(如惠顾)等。古代国君及其妻子也要谦卑,有专门的谦称,国君自称寡人或孤,孤家寡人,有可怜之义,国君之妻自称哀家,也是让人可怜的样子,这种谦卑的语言也时刻提醒他们要低调,不要膨胀。在外交场合,也是特别注意措辞,说话特别委婉,即使是打仗,也要说是会猎,可以避免伤害和气。

从古人的自贱和互捧,可以感觉到语言层面的自我缺失或压抑,同时也会发现阶层的固化,有些人用谦称,其地位也是卑微的,有些人用谦称,但是其地位是高贵的,他只是低调而已。在互捧模式中,交际双方又重新找回缺失的自我,得到心理的满足感。善有善报,善言也会得善报,但是敬称不是吹牛,而是互相捧场,所以不要太夸张,过度赞誉就有恭维谄媚的嫌疑了,需要把握好度。当然,自贱也不是失去人格的奴性,顺人而不失己,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,但又刚正不阿,守住底线,这便是贵族语言所呈现的状态。

作者:张轶西 公众号:张轶西国学工作室